南博会:“云南元素”文创吸睛 众多产品热销海内外
南博会:“云南元素”文创吸睛 众多产品热销海内外
南博会:“云南元素”文创吸睛 众多产品热销海内外中新网(zhōngxīnwǎng)昆明(kūnmíng)6月20日电 (黄兴鸿)“以石林、阿诗玛等云南特色元素为(wèi)灵感开发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,其中约30%的产品远销国外。”20日,参加第9届中国(zhōngguó)—南亚博览会暨第29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文创产品展出的展商曹彩梅如是说。
6月19日至24日,南博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(jǔbàn),该省各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(chǎnpǐn)齐聚展会。
6月20日,曹彩梅展示文创产品。黄兴鸿(hóng) 摄
曹彩梅是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家民族(mínzú)工艺品公司的(de)(de)负责人。她介绍,地处滇东高原腹地的石林,素有“世界喀斯特的精华、中国阿诗玛(āshīmǎ)的故乡”的美誉(měiyù)。她的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,就以石林、阿诗玛等元素为核心,致力于文创产品(chǎnpǐn)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(shēngchǎn)和销售。迄今为止,公司已推出18个系列,共计3600余种产品。其中,民族工艺包、撒尼刺绣、家居饰品等因其独特的风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。许多产品远销日本、韩国等20余个国家,下一步将拓展南亚(nányà)、东南亚市场。
在云南(yúnnán)瓦猫文创展区,造型各异的瓦猫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点。
“未曾料到,许多年轻人对瓦猫情有独钟。”参展的昆明市一家瓦猫博物馆馆长洪海波介绍,这种源自中原、盛行于云南的镇宅(zhènzhái)神兽,在各地各民族中呈现出不同的工艺特色,例如汉族和彝族(yízú)的瓦猫采用上釉(shàngyòu)高温窑烧技术,而白族和纳西族(nàxīzú)则采用无釉低温堆烧技术,壮族的瓦猫以(yǐ)石雕工艺制成。此外,汉族瓦猫多与(yǔ)道教(dàojiào)文化相结合;彝族因崇拜虎,其瓦猫形态也更威猛有力;白族的瓦猫造型则较为夸张,例如猫口被设计得特别大。
6月20日,参展商介绍(jièshào)瓦猫文创杯子。黄兴鸿 摄
“我们的博物馆主要致力于瓦猫收藏、瓦猫文化的研究及瓦猫文创产品的开发。”洪海波(hǎibō)介绍,该博物馆成立于2023年,目前收藏有380只瓦猫,大多数为清代(qīngdài)制品。2023年,博物馆共销售(xiāoshòu)瓦猫文化创意产品1000余件;2024年销量突破1万件;而今年以来销量已逾2万件。产品种类也从(cóng)最初(zuìchū)的20种增至瓦猫咖啡杯、瓦猫茶杯(chábēi)、瓦猫酒壶等160余种。
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(qū)的铜器文创产品同样引人注目。
位于滇中的江川,是(shì)古滇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。江川铜(tóng)器制作人陆培兴介绍,以李家山文物为原型开发的“牛虎铜案”摆件(bǎijiàn)、“镶石舞人”铜扣饰等文创产品,不仅保留了(le)传统工艺的精髓,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他家的铜器制作工坊每年消耗2至8吨铜料,铜炊锅、茶具、铜镜等生活用品及文创产品远销日本、瑞士、德国(déguó)等国(děngguó)。
6月20日,工作人员展示普洱集(jí)印章的卷轴。 黄兴鸿 摄
云南省普洱市(shì)博物馆副馆长李伊洋介绍,今年该博物馆与当地一家文旅企业合作,结合普洱的文物(wénwù)开发(kāifā)了“普洱印记”系列文创产品,其中集印章的卷轴等产品供不应求,对前景充满信心。(完)
中新网(zhōngxīnwǎng)昆明(kūnmíng)6月20日电 (黄兴鸿)“以石林、阿诗玛等云南特色元素为(wèi)灵感开发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,其中约30%的产品远销国外。”20日,参加第9届中国(zhōngguó)—南亚博览会暨第29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文创产品展出的展商曹彩梅如是说。
6月19日至24日,南博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(jǔbàn),该省各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(chǎnpǐn)齐聚展会。
6月20日,曹彩梅展示文创产品。黄兴鸿(hóng) 摄
曹彩梅是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家民族(mínzú)工艺品公司的(de)(de)负责人。她介绍,地处滇东高原腹地的石林,素有“世界喀斯特的精华、中国阿诗玛(āshīmǎ)的故乡”的美誉(měiyù)。她的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,就以石林、阿诗玛等元素为核心,致力于文创产品(chǎnpǐn)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(shēngchǎn)和销售。迄今为止,公司已推出18个系列,共计3600余种产品。其中,民族工艺包、撒尼刺绣、家居饰品等因其独特的风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。许多产品远销日本、韩国等20余个国家,下一步将拓展南亚(nányà)、东南亚市场。
在云南(yúnnán)瓦猫文创展区,造型各异的瓦猫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点。
“未曾料到,许多年轻人对瓦猫情有独钟。”参展的昆明市一家瓦猫博物馆馆长洪海波介绍,这种源自中原、盛行于云南的镇宅(zhènzhái)神兽,在各地各民族中呈现出不同的工艺特色,例如汉族和彝族(yízú)的瓦猫采用上釉(shàngyòu)高温窑烧技术,而白族和纳西族(nàxīzú)则采用无釉低温堆烧技术,壮族的瓦猫以(yǐ)石雕工艺制成。此外,汉族瓦猫多与(yǔ)道教(dàojiào)文化相结合;彝族因崇拜虎,其瓦猫形态也更威猛有力;白族的瓦猫造型则较为夸张,例如猫口被设计得特别大。
6月20日,参展商介绍(jièshào)瓦猫文创杯子。黄兴鸿 摄
“我们的博物馆主要致力于瓦猫收藏、瓦猫文化的研究及瓦猫文创产品的开发。”洪海波(hǎibō)介绍,该博物馆成立于2023年,目前收藏有380只瓦猫,大多数为清代(qīngdài)制品。2023年,博物馆共销售(xiāoshòu)瓦猫文化创意产品1000余件;2024年销量突破1万件;而今年以来销量已逾2万件。产品种类也从(cóng)最初(zuìchū)的20种增至瓦猫咖啡杯、瓦猫茶杯(chábēi)、瓦猫酒壶等160余种。
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(qū)的铜器文创产品同样引人注目。
位于滇中的江川,是(shì)古滇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。江川铜(tóng)器制作人陆培兴介绍,以李家山文物为原型开发的“牛虎铜案”摆件(bǎijiàn)、“镶石舞人”铜扣饰等文创产品,不仅保留了(le)传统工艺的精髓,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他家的铜器制作工坊每年消耗2至8吨铜料,铜炊锅、茶具、铜镜等生活用品及文创产品远销日本、瑞士、德国(déguó)等国(děngguó)。
6月20日,工作人员展示普洱集(jí)印章的卷轴。 黄兴鸿 摄
云南省普洱市(shì)博物馆副馆长李伊洋介绍,今年该博物馆与当地一家文旅企业合作,结合普洱的文物(wénwù)开发(kāifā)了“普洱印记”系列文创产品,其中集印章的卷轴等产品供不应求,对前景充满信心。(完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